Konica快门系统详解

原文:http://www.konicafiles.com/6-technical-questions/-konica-and-the-copal-shutter/

以下翻译已经原著者授权,并将Hi-Synchro快门的图片进行了替换,请不要将翻译内容进行转载。

 

Konica的快门是一个经常拿出来讨论的话题。柯尼卡从1953年开始花了7年来研制一部直走幕廉快门,Hi-Synchro,并最终用在了Konica的第一台单反相机F上。著名的Copal Square快门就是随着对Hi-Synchro的研发而出现的,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数码单反。

直走式快门有一个优点,就是快门运动的距离只需要24mm,而徕卡式布帘则是36mm的快门运动距离。直走式快门不仅更结实耐用,还能进行更精确的控制,维修成本也更低。

这部Hi-Synchro的快门速度达到1/2000,闪灯同步也达到了1/125,均是当时的世界第一。而且到了70年代,大多数专业级单反的快门速度也仅仅是1/1000秒。当然,这部快门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结构复杂,生产困难,成本高昂。

Hi-Synchro快门

由于Hi-Synchro并没有其他制造商跟进进行开发,出于对控制成本和提升产量的考虑,Konica和Mamiya,以及其他相机制造商转而开发Copal快门。Copal快门是在1957年由一个日本发明家开发出来的,并得到了Konica和Mamiya的财力支持,也从Hi-Synchro快门中吸取了部分技术。1961年Copal正式推出了坚固耐用的Copal Square I快门,第一部使用这个快门的相机是Mamiya的Nikorex F,紧接着Konica在FS上也使用了这部快门。

随着进一步的研发,著名的Copal Square S快门,也是其最成功的快门在1965年推出,以后被用在各种各样的相机身上。同年Konica用此快门制出Auto-Reflex。此后,Copal快门不局限在这三家公司,所以,Copal S快门被用在Nikkormat FT,Sigma Mark-1,Ricohflex TLS401,Singlex TLS,Exacta Twin TL,Cosina Hi-Lite等等相机上。

Copal继续开发新了一些快门:Copal SE (电子控制,1968) 用在Canon EF,Yashica TL Electro,Yashica AX,Nikkormat EL等;CLS (Copal-Leitz 快门,1972) 用在Minolta XE,Leica R3,CCS-M (1974) 用在Nikon FM,Konica ACOM-1;同时Seiko-sha生产了一部金属幕廉快门,它被用于Pentax K2等。

得益于金属幕帘和纵走式设计,Copal快门具有可靠性高、精确、耐用等优点。美国标准协会(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ASA)在60/70年代对Copal快门做过测试,在1/100秒及以下,误差在20%以内,1/100秒以上误差在30%以内。1969年7月,一本法国杂志更精确的测试了Copal S快门,得出如下误差值。

1s = 0.9s (-10%);
1/2s = 1/2.2s (+10%);
1/4s = 1/4.5s (+12.5%);
1/8s = 1/9s (+12.5%);
1/15s = 1/17s (+13.3%);
1/30s = 1/34s (+13.3%);
1/60s = 1/70s (+16.6%);
1/125s = 1/110s (-12%);
1/250s = 1/250s (-);
1/500s = 1/480s (-4%);
1/1000s = 1/920s (-8%)。

其最大正误差在1/60秒,相差16.6%,最大负误差在1/1000秒,相差8%。

Nikon后来把这部快门进一步开发到了1/8000秒和1/250闪灯同步(用在F4上)。在60、70年代,大部分相机厂商还在用Leica的布帘横走式快门,而由Konica的Hi-Synchro延伸出来的Copal快门,则在单反相机领域加快了金属幕帘的普及。这种快门在70年代几乎成为了35mm相机的标准,在80年代更是占据统治级的地位。

90年代末期仍有单反相机使用Copal快门,而且Leica的M8也用了Copal快门。时至今日,很多数码单反的快门和Copal快门有着渊源关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