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卡AR UC 28/1.8专利介绍——皇冠上的明珠

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lice的镜头屋。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关注。

 

想必今天这只镜头许多人都没几个人听说过,在此做个简单介绍:

柯尼卡UC28/1.8是柯尼卡AR单反系统中唯一一只带有浮动镜组设计的定焦镜头,也是柯尼卡仅有的几只带有多层镀膜的单反镜头,发布于七十年代中期,由于AR系统的劣势,该镜头销量极少,早在十年前这只镜头的价格就已经飞天,淘宝常年维持5000+水平。

镜头中的UC代表三个意思:Ultra Close,Ultra Compact,Ultra Coating——显然在这只28/1.8上体现得很明显。

380g的重量比CY28/2轻了快1/3,18cm的最近对焦距离也居于同时期大光圈28mm镜头之最,镜片采用全多层镀膜,在同时期也是少见的配置。

这只镜头的专利递交于1974年8月30日,发明人下仓敏子,她是六七十年代柯尼卡最活跃的民用光学设计师,也是早期日本最著名的女性光学设计师之一。

专利中指出了当前的市场上提供了大量具有近摄浮动矫正的大光圈广角镜头,但其浮动对于极近距离的像差矫正能力不足,只是单纯将边缘像场向后拉伸,而专利发明的首要目标是开发一款具有高度近摄矫正能力的大光圈广角镜。

以下是镜头结构:

类似的结构在同时期许多大光圈28mm/24mm镜头上都有出现

反望远结构为了获得后焦距而在主镜组前添加的负透镜会造成彗差的增加,同时期大多数广角镜头的浮动镜头都将镜头分作两部分差速运动,而发明人认为该方式在极近摄时对于彗差矫正不足。

因此,作者将主镜组后的Triplet变形视作一个整体并将其整体浮动,以补偿对焦距离改变时前组负镜产生的轴外彗差。整组浮动相比单透镜浮动也减轻了诸正镜的压力,不仅利于组装也减小了像差的发生概率。

这种浮动方式比传统方式更加复杂,需要更多机械结构驱动。

用料方面比较常规,三片镧冕一片镧火石(最后一片),其他家也基本是这个水平。

像差图:

全开过度矫正的球差是柯尼卡的一贯风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昭和味…. 设计师尽力矫正了像场中部的像散,这种矫正趋势也是多见于柯尼卡。

作为对比,专利提供了放大倍率1/6时带有浮动和不带浮动的对比:

无浮动版的场曲和像散都炸了

以下是根据专利模拟的白光MTF,值得注意的是专利规格是28/2,实际表现可能更软一点。

全开f2

线对:10-20-30-40-50-60 CY/MM

对于如此紧凑的大光圈广角镜头,全开时的细腻度非常出色,没有像场拧麻花的情况。不过,由于过度矫正的球差,全开时的反差非常低,可以预计的软。加上实际撑了一点光圈,反差进一步降低,典型柯尼卡风格,估计现在大多数人受不了。此外,彗差大。

f2.8

线对:10-20-30-40-50-60 CY/MM

和所有过矫正球差的镜头一样,收缩光圈会带来非常明显的锐度提升。一般来说收一档光圈都会对镜头的细腻度造成很大挑战,但柯尼卡28/1.8此时依旧具有不错的像场贴合度,同时期广角头很少有比这个更加细腻的。

f4

线对:10-20-30-40-50-60 CY/MM


中心提升放缓,显露出了场曲的问题。

f5.6

线对:10-20-30-40-50-60 CY/MM

中心确实不算好,场曲在同规格镜头中也算大的,小体积大光圈的劣势不可避免的显现。

f8

线对:10-20-30-40-50-60 CY/MM

无限远最佳光圈。

19

场曲大,边缘处的倍率色差也比较大,此外虽然近摄畸变恶化不算严重,但无限远基础畸变比较厉害,接近3%,对28mm来说确实是显眼的水平了,同期大多数镜头都在2%左右,这些都是压缩体积带来的副作用。

实拍:

全开反差非常低,过矫正球差的泡泡焦外也很抢眼,此外伴随一些视角像散所带来的爆炸焦外,比较有特色:

全开时明显的球差和彗差覆盖了整个像场:

图一中心放大:

图二边缘放大:

低反差和倍率色差都能清晰看到

像场尚未过半就出现了明显的彗差:

最近18cm的对焦距离使得近摄放大倍率接近微距镜头,收缩到f5.6时边缘画质也相当好,这的确是该镜头的巨大优点:

柯尼卡钻研许久的镀膜技术为这只镜头带来了非常优秀的色彩表现,中性鲜艳的色彩有些类似宾得大公主一类的镜头,但由于前组浮动机构消光的问题,在逆光时会出现明显的镜内反射:

优缺点非常明显的镜头,全开细腻,体积小巧,近摄优秀,色彩美丽——但在具有这些优点的同时,场曲大,畸变大,彗差大,抗眩光不佳的情况也一个都不少,除此之外价格还异常高。这些特点让我想到了宾得的公主头,两者之间共享了大多数优点与缺点。

主页图来源:

https://auctions.afimg.jp/item_data/image/20141013/yahoo/m/m130080203.2.jpg

Leave a Reply